资讯详情
频频热搜,冷链到底是什么“链”
最近“冷链”一词频频登上热搜,也让一直处于边缘的“冷链物流”迅速走进大众的视野,但还是有很多的人并不了解它,而且在这个特殊时期里,也出现了许多对冷链的质疑。
冷链是什么?
安全吗?
冷链食品频频出事是怎么回事?
所以冷链到底是什么呢?
今天就给大家还原一个真正的冷链物流!也要还冷链物流一个“清白”
冷链物流的雏形
冷链物流的雏形,其实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已有“冷链物流”的雏形了,其中最著名的便是“八百里加急”送给杨贵妃的荔枝……
明朝时期,《明英宗实录》中记载,彼时为皇室进贡,鲥鱼已用上冷藏技术,经三千里路到长安,鱼身还“带雪寒”……
食物都会有“危险期”
食物都有“危险期”在60℃、50℃、40℃、下至30℃、20℃、10℃、4℃的这个区间里。
细菌都能较快地生长,
因此4℃-60℃也被称为食物的(危险温度区)
所以在运输过程中,
冷链物流会根据不同货物的不同耐藏性,
设定不同的冷藏温度,从而实现最适合食物的低温,
为货品的品质和安全提供保障,
结合国家推荐标准和企业运输方案,常见的冷链还是冷冻和冷藏:
冷藏0℃-10℃:冷藏蔬菜、酸奶、巴氏奶、啤酒、亚热带水果、热带水果、冷鲜肉、冰鲜水产品。
冷冻低于-18℃:速冻食品、奶酪、冷冻肉、冰淇淋、冷冻水果、冷冻水产品、冷冻蔬菜。
运输过程中低温冷却了食物,延长了食物的保鲜时间,但想要这些“无视时间”,就需要用到冷库。
说到冷库的作用,就四个字,“未雨绸缪”,疫情期间接二连三投入市场的中央储备肉(冻肉)就是一个例子,国家将收集好的肉类分布在各个在符合条件的承储企业冷库中,然后根据市场需求,进行投放,充分发挥冷库等设施的“蓄水池”作用。
冷库能冻住食物,但是走向大众还有最重要的一步--运输。
我们所看到的冷藏车,估计很多人对于冷链的基本认识便是在路上看到各类的冷藏车,象标有冷藏车F类,冷藏车C类等。
但事实上,冷藏车上也有大学问,为区别冷藏车运输货物的控温类型,《GB29753-2013道路运输食品与生物制品冷藏车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》
将运送食品的冷藏车辆控温范围分类 A-F六类。
A类冷藏车:平均温度12至0摄氏度
B类冷藏车:平均温度12至-10摄氏度
C类冷藏车:平均温度12至-20摄氏度
D类冷藏车:平均温度小于或等于0摄氏度
E类冷藏车:平均温度小于或等于-10摄氏度
F类冷藏车:平均温度小于或等于-20摄氏度
你可能也会在路上看到标有“G类” “H类”字样的冷藏车,它们并不是运输食物的,而是运生物制品的,比如疫苗、血液制品等。
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2019年11月全国冷藏车市场保有量已突破21万辆,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,冷藏车也将朝着轻量化、智能化、多功能化、标准化、系列化方向发展。
冷链有“毒”?
在最近发生的新冠疫情中总能看到冷链的字眼。
一时间很多人对冷链产生大大的疑惑,难道冷链真的的传播病毒?
是不是要放弃冷链以及冷链食品?
明确的说吧,不可能的。
以这次天津疫情为例,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主任蒋蓉猛表示:“新冠病毒可以通过物体传播给人,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。但就天津目前的信息来看,还是缺乏有力的证据证明是冷链传播所致。”
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已印发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。
方案要求,实现全流程环管控可追溯,最大程度降低新冠病毒通过进口冷链食品输入风险。
在进口冷链食品首次与我国境内人员接触前,实施预防性全面消毒处理。
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,生鲜电商为我们送来冻肉、蔬菜与牛奶,它是我们的救星;而今疫情再起,冷链却成了“背锅侠”。
不可否认的是冷链已成为当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,并且会一直存在也会越来越好。